本期目錄               105年9月15日發行

 
 
 
   

    專題報導
 


追憶鐵路旁的繁華時光



消失的汕頭街

2001 年6 月30 日,陪伴萬華人走過一世紀的鐵路從地面消失,道路變得寬闊平整,還取了新名字
──艋舺大道。

外界看來,「新」多半帶有正向意涵,但對萬華人來說總覺得少了什麼,人潮不再、商家凋零、房舍老舊,還有那條消失的汕頭街。在地深耕的萬華人對於汕頭街存有什麼回憶?現今的艋舺大道之於在地人又是什麼樣的觀感?

採訪/劉孟德、呂素貞、田偲妤 撰文/田偲妤 攝影/劉孟德、呂素貞、田偲妤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外交部、陳德君、台北堂摩那卡本舖


昨日鐵路旁的汕頭街

  時光回到20 多年前,萬華車站轟隆作響的鐵路旁,有一條名叫汕頭街的所在。

從小住在汕頭街的黃先生回憶,汕頭街是台北早期的輕工業重鎮,常常看到黑色火車載來堆積成山的白色細砂,都是做玻璃的原料,還有做肥皂的工業原料。 鐵路沿線工廠林立,職業介紹所一家家開,吸引中南部民眾來找工作。後期則有服飾代工批發業進駐,鄰近車站方便運送貨品。 日治時期的堀江町到二次戰後的汕頭街,百年如一日的繁華似乎永無終止之日。

  1986 年左右鐵路地下化陸續動工,2001 年6月30 日艋舺大道通車,15 年的歲月像一波無法阻擋的大浪,儘管生意受到影響,心裡懷著對未來的不安,純樸的汕頭街居民依然堅忍地盼著新市容的到來。

  盼著、盼著,艋舺大道通車已過了15 個年頭,走在昔日的汕頭街上,一片綠色的艋舺大道門牌參雜了褪色的汕頭街門牌,留著舊門牌的原因引發諸多想像,過往繁華時光殘存多少可待追憶?今昔變化良窳應當如何反思?


茶食聖品的驕傲 台北堂摩那卡本舖的繁華追憶


第二代老闆娘 陳彩女士


  「台北堂摩那卡本舖」以前是汕頭街6 號。
第二代老闆娘陳彩經常坐在店門口與鄰居和老主顧述說老店的故事:

  第一代李德眉於廣州街源田株式會社,學做專供天皇貴族和總督府高官的「最中餅」(もなかMONAKA)。日本戰敗引揚前夕,日本師傅將店鋪轉讓給李德眉,台灣民間才有機會一嚐專屬日本貴族的美味。

  為何將店面搬遷至汕頭街?原來是為了讓第二代李克忠方便就讀建中,台北堂就此在汕頭街落地生根。 李克忠當家時,因父親留下的煎模效率不高,於是花了當時可買兩棟房的100 萬元,向日本訂製自動旋轉製餅機,研發梅花和蘭花造型餅殼,兼賣西點麵包, 陳彩驕傲地說:「吳寶春就是在阮這學做麵包!」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老店商品供不應求,陳彩回憶:「趕著要餅殼的頭家要自己來修餅邊。厝內四個囡仔還包著尿布,就特別買小剪刀讓怹幫忙。」

  下午4 點太陽高掛,老店第三代李振誠已坐在製餅機前將近3 個小時,他的眼神專注、手腳俐落,8 秒內將小塊麻糬放入機器,或挖出烤好的餅殼。糯米原色的餅殼加 入草莓、抹茶、可可粉變得五彩繽紛,餅殼酥脆清香,紅豆餡甜而不膩,冰淇淋香濃細緻,再配杯茶或咖啡,讓人餘韻無窮。 老店原本以餅殼批發為主,大飯店和日本料理店喜歡用他們的餅殼做料理。現在自創品牌,讓老主顧和新客人品嚐專屬老店的美味。

  陳彩聊起汕頭街依然歷歷在目,當年店鋪對面是新店線後火車站,鄰近有美華肥皂廠、台北玻璃廠、中央印刷廠。輕工業沒落後,服飾批發業崛起,生意好的不得了!生意人要站在椅子上看店,防小偷光顧。

  鐵路地下化拍板定案,陳彩感嘆:「工程一做就15 年,按怎做生意?阮這的人太純樸,都沒人抗議!」艋舺大道開通後,店門口的鐵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鐵機房、單行道、停車格,距離捷運站和公車站有段距離,陳彩常聽客人抱怨找店面要轉半天。

  遙想昔日汕頭街的熱鬧對比今日艋舺大道的冷清,有昨是今非的失落感,陳彩盼望這條街道可以像西門町一樣有夜市和市集,找回從前的盛況。



重返起家厝 ANKO西園的築夢之路

歐陽彬夫婦及友人在藝廊合照


  2015 年1 月開幕的藝廊「ANKO 西園」,位於艋舺大道和西園路二段主幹道旁的小路間,暗示這是一條老路,鐵路還在的年代,緊鄰汕頭街尾和西園橋。

  藝廊主人歐陽彬對於藝廊空間的歷史侃侃而談。70 年前父親歐陽光從福州來台發展,一開始在華西街做肥皂,因原料和成品仰賴火車運輸,「光華肥皂廠」就在鄰近萬華車站的西園路扎根萌芽。 歐陽光是創業家,也是多產的發明家,生活大小事都可激發設計靈感,例如:肥皂顆粒、彎曲吸管頭、移動式鐵捲門、苜蓿芽培育機,提升了生活的便利和安全。

  1960 年左右,洗衣粉推出後,肥皂業大受打擊,歐陽家族曾轉做精緻成衣生意,也曾到南投竹山投入運動器材生產,隨後又在肥皂廠原址開設全台第一家有機商店。對於食品產業的投入加上 家族旺盛的研發基因,為日後享譽國際的「安口食品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鋪路,如今由大哥歐陽禹擔任董事長,豆芽機、春捲機、餃子機和各式中國點心機械熱銷俄羅斯、中東、中國等全球市場。

  「ANKO 西園」的「ANKO」取自「安口食品機械」的英文拼音。藝廊主人歐陽彬是名音樂人,妻子劉鳳儀是藝術教育工作者,從坪林國小校長一職退休後,發掘這處長年當作倉庫的自家空 間,決定創造一個讓不同領域者一起欣賞藝術的輕鬆所在。藝廊前半部是白盒子空間,每月策畫一檔展覽,一旁設有吧檯、長桌和沙發,以及收藏多年的音響設備。歡迎進到空間裡欣賞藝術, 帶自己喜歡的音樂請主人播放,坐下來輕鬆的交流談天,與兩隻可愛的狗兒玩耍,享受精選咖啡、茶飲、特調檸檬汁。藝廊後半部是一處開闊空間,不定期舉辦展演活動。歐陽彬注意到近年許多 藝文機構選擇在萬華開業,顯示萬華有許多發展空間,後續潛力無窮。


今日沒有火車 的艋舺大道

  從台北堂摩那卡餅舖走到ANKO 西園,正好是昔日汕頭街的街頭到街尾,少了火車和人潮的喧鬧,多了尋常社區的寧靜,左鄰右舍形成緊密生活圈,商家守著店鋪為生活 打拼,騎樓下幾隻築巢的燕子,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

  2016 年的艋舺大道正慢慢起了變化,4 月底萬華林宅星巴克艋舺門市開幕,9 月萬華雙子星落成,在這看似轉捩點的時刻,有人預期未來一片光明,有人怨嘆大環境不景氣, 有人埋怨政府長期忽視萬華的建設,背後其實隱藏對萬華滿滿的期盼。

  艋舺大道一直是萬華轉變最劇烈的地段,近百年的萬華車站為汕頭街帶來曾經的繁華歲月,扎根在這塊土地上的新舊居民以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盼著、盼著,他們依然 還在盼著,盼著繼承汕頭街血統的艋舺大道重拾昔日繁華。

<↑回目錄>

 

    活動搶先報
  【免費活動】悠活萬華~食育農莊

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 熱情舉辦
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報名時間:週一至週五 08:30~17:30 (名額有限 欲報從速)
電話報名:(02)2303-3092 #6749 李小姐
上課地點:臺北市東園街152號2樓

詳情網址如下:http://www.whcc.org.tw/News/NewsDetail.asp?NewsID=2758

<↑回目錄>


幸福食光帶著走 免費試聽活動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萬華社大萬中校區烹飪課程,也能一起來體會幸福料理的美好食光!

我們推出了免費試聽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報名喔

「幸福烘焙點心伴手禮」

時間:9/20週二晚上七點開始

授課教師:楊佩玲老師

食光主題: 日式大福與中式鳳梨酥

材料費:一人200

報名網址: http://www.beclass.com/rid=193a18b57d00685af9ec




<↑回目錄>

友好 疼惜 點亮剝皮寮

透過萬華社區培力及策展,活化剝皮寮空間運用及在地文化,建立剝皮寮特色,推廣傳統工藝與文藝相關文化,台北市文化局及社會局將與市民共同學習,點亮剝皮寮。

友好的文化哲學
過去歷經都更與文化歷史保存爭議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在2009年修復完成後,一半為現今的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另一半則一直沒有長期而恆久的經營規劃, 時常呈現整個街道門戶緊閉的狀態,以致於帶給遊客與當地居民有種「空城」的感覺,而且有著不親近、富距離感的一條老街。為此,「打開剝皮寮的大門」成了市府近期希望能夠著力改善的重點之一, 以能回應「中正萬華復興計劃」。

疼惜在地資源 傳遞台灣特色
萬華社區大學特別設計一系列的展覽與課程,以打開剝皮寮廣州街的大門,讓民眾可以進到空間中,更貼近的接觸這條街區與欣賞艋舺之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及萬華社區大學更是精心整合具在地性的課程師生作品,自8/20至12/31分別做三波展期的陳設展覽。

第一波 8/20(六)~10/9(日)
參展內容有「萬華社大艋舺攝影社」之萬華廣角360,展出萬華地區的天際線;「萬華大理服飾商圈」之過去、現在、未來,特邀展出古董縫紉機與儷絲寶特色機能衣;「萬華社大在地生活公仔班」之童薪未泯,展出小時候記憶中的各式童玩。

第二波 10/11(二)~11/20(日)
參展內容有「萬華社大臺灣田野美學」,展出田野風光的蠟筆繪畫藝術;「萬華大理服飾商圈」之過去、現在、未來;「萬華社大享受瓷繪的魔法」之萬華繪美,展出多款杯盤瓷繪藝術師生作品。

第三波 11/22(二)~2017.1/1(日)
特邀「國際扶輪3520地區攝影聯誼會」之悅攝艋舺,展出萬華地區的各式建築與街區美。

剝皮寮學堂 開講
另外,自9/24至12/31於廣州街145號舉辦多種系列單元的課程,如:傳統戲曲文化~歌仔戲、快樂民謠吉他、薩克斯風輕鬆奏、青草養生……等,詳情請參閱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官網 http://www.whcc.org.tw

點亮剝皮寮 台灣的驕傲
「艋舺大理服飾商圈」合力策畫「MOGA Taipei」展覽,會場將會看到具146年歷史的清代縫紉機,還有目前剩下的全台唯一的腳踏機型舊式縫紉機,另外,這個展覽將呈現出你/妳不可不知的臺灣人的驕傲,臺灣研發的功能布的衣服,從研發到生產到行銷,都在臺灣、艋舺一條龍,而這些衣服究竟為何能擁有七成的全球市占率,讓臺灣在2016年的奧運金牌贏在更衣室(三成的奧運選手的衣服全是來自臺灣),當然更要一睹「刀槍不入」的神奇布料,都可以在這個展覽中近距離接觸,讓所有參觀的民眾更了解艋舺大理服飾商圈對萬華的重要與其發展的歷史,也讓民眾透過這樣的展覽,看到另一類屬於臺灣最在地、最草根的「臺灣之光」。

<↑回目錄>

 

    學習心得花絮
  萬華社區學習服務中心特色據點

撰文/萬華學習服務中心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終身學習的議題逐步成為世界各國重視之焦點,2011年台北市正式宣布成為學習型城市,並以人文城市、生態城市、水岸城市、健康城市、安全城市、福利城市等六個面向作為永續發 展,朝向「創意社會、智慧城市、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退役公車大改造

營造生態社區-種子手創館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青年路184 號

  台北市各行政區皆設有學習服務中心,每所學習服務中心設於每所社區大學內,每年至少輔導2 個學習型社區;萬華區社區學習服務中心與南萬華的日祥里進行合作,利 用退役公車打造「種籽手創館」作為綠生活學習服務站,結合生態與工藝。館內蒐羅豐富的種籽及種籽手作工藝品,鼓勵社區民眾多認識並觀察身邊的植物生態,並發揮創意 將自然資源運用在生活中,優化生活環境,期望透過體驗式的學習反饋至社區當中,真正體悟到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而今年度亦辦理「種籽導覽志工工作坊」,從種籽手創館為起源,結合青年公園生態多樣性;從撿拾種籽、認識植物與生態、認識種籽、處理種籽、作品完成等系列規 劃,讓民眾都能成為種籽志工,以聚點開始推展至人,期待未來能讓當地社區民眾自主性的安排社區導覽,使種籽手創成為社區特色。

 
退役公車變身種子手創館          種子手創館內容物



青草店倉庫變身

建構公共交流平台-西城茶館
地址: 一順青草店二樓/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67 號

  為了讓共學的力量在社區發酵,需要的是長期進駐的規劃,西城茶館人文空間的營造計畫也因運而生,透過西城茶館的社區據點營造,定時舉辦聚會交流,讓青草巷文化能永續經營,落實萬 華區別具特色的「青草生活學習圈」。

  以辦理「西城茶館」社區交流論壇的方式,透過每月一次的聚會,串聯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培力之青年社區規劃師,組織為推動團隊,透過與青草店家共學分享,藉此構思出產業再生的各樣 創意策略。

  於是本中心,利用由萬華社大「台灣本土青草食用解說」課程的老師——翁義成,其所承租位居萬華區廣州街的「一順青草店」二樓倉庫空間,透過空間改造計畫,利用龍山國中報廢的課桌 椅為茶館座位,也請陳豐澤老師、高文亮老師及學服志工共同打造成「西城茶館」牆面與櫃面的佈置,成為社區公共議題平台之共學場域。

<↑回目錄>

   

   
    線上學習  
  手機平板生活大應用

教師 阿莫老師(蔡勝雄)

當您拿到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是否只是收收信、上上網、打打電話呢?
不要再浪費手上的寶藏了,快來加入我們的行列,讓您食衣住行育樂樣樣行。

線上學習影片: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