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106年5月15日發行

 
 
 
   

    專題報導
 


凹凸的觸感記憶

萬華巷弄走訪印刷職人

  印刷術被稱為「文明之母」,是最先發明可大量重複的「商品」。「活字印刷」 的發明對文明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所謂活字是使用可以移動的膠泥、木質或金屬的 字塊,來取代手工抄寫,為全世界各國出版大量書籍打下基礎,讓知識傳遞變得普及, 並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一個產業。

採訪/劉孟德、呂素貞、李大華 攝影、撰文/劉孟德、呂素貞


▎緬懷與鉛字共處的歲月
      民國60 年代,在萬華地區所謂的「西園工業區」,大多是住工混合小型工廠,其中活字印刷廠最多約有百家,幾佔當時全臺北市街印刷工廠總數的四分之一。包括貴陽街、大理街、東園街、西昌街、內江街、和平西路、西藏路、萬大路、西園路,整個萬華地區多達300 ~ 400 家以上的印刷廠,主要原因是當時臺灣主要的大報社,例如 《聯合報》、《中國時報》、《民族晚報》、《新生報》等都在萬華的緣故吧!
      70 年代單單隸屬行政院退輔會之「榮裕裝訂廠」及「榮民印刷廠」兩廠之員工合計就高達上千人以上,大型的鑄字行則有「中南行」、「協盛」、「普文」,隨著活字印刷產業的沒落相繼歇業,現在僅剩下「日星」鑄字行保存下來,在目前活字印刷幾近消失的此刻,更顯得難能可貴。


大型的鑄字行則有「中南行」、「協盛」、「普文」,相繼歇業,現在僅剩下「日星」鑄字行保存下來。

   
      首先,我們走訪位於萬華區西門町邊緣永福街巷弄的「日裕印刷」,老板林金仁17 歲入行接觸印刷世界,現年72 歲,除了服兵役外一輩子與鉛字為伍從未間段斷。他在福建出生,小時候父親先來移民來台,在民國37 年2 歲時由媽媽帶著他與哥哥一起渡海與父會合全家團圓,在貴陽街附近龍山區公所一帶落腳。國小就讀老松國小,初中考上北市商,畢業後進福元印刷廠擔任學徒,19 歲考入專門幫《華報》出報紙的永華印刷廠擔任檢排人員,開始與活版印刷有著不解之緣。
  海軍服役3 年,25 歲退伍後一樣回到《華報》工作,當時排版師傅行情非常好,不怕找不到工作,因那時代電腦及網路都不普及,活字印刷是純手工排版,
26 歲台灣省新生報社招考排版師傅,林先生客氣的說:「在20 幾位報考人員當中僅錄取5 位,我很幸運是其中1 位」,錄取之後就在新生報社一直工作到民國82年,「當年,報紙最多6 大張,檢排部就需要200 多人。」是高人力需求行業,隨著時代的進步,報社全面改成電腦化裁撤檢排部,48 歲林金仁選擇自願資遣辦理退休,前後在新生報社服務了22 年,最高職位為檢排部副領班。
  
      在新生報社服務這段期間不但專業技能更精進、處事經驗更豐富之外,並累積許多寶貴的人脈。林金仁回憶著,他算是幸運的,在退休前3 年創業成立「日裕印刷」,白天經營自已的事業,晚上在報社上班,也因此資遣離開報社之後,可以順利與友人林先生合作接下許多業務案件,計有《司法周刊》、《育達周刊》、《臺灣稅務報》、《中華防癆協會》、《學生周刊》、《世新周刊》等等,有週刊也有季刊算算有10幾家報紙,當時非常忙碌,可惜好景不常,活版印刷的急凋零規模慢慢縮小。

       隨著電腦排版印刷的普及,最後不得不與兩大客戶《司法周刊》、《育達周刊》相繼結束合作。同業間大多追隨時代轉型平版印刷或改行,「日裕印刷」到
了民國92 年公司業務已呈半休業狀態,不幸的是林金仁又發生嚴重車禍雙腿骨折,對公司運作無疑是雪上加霜只得勉強維持,當年重金購入的打樣機也只能當作廢鐵賣掉。  

                                                  





每月發行的《臺灣稅務報》曾是「日裕印刷」主要的客戶之一,林金仁細訴當年忙碌盛況。

    ▎吳盛鈞順應潮流轉型

      
       隱身在東園街的小巷弄裡的 「天亨印刷」 是一間混在住宅區的小型家庭工廠,現已成功轉型平版業務的印刷廠,老板吳盛鈞於民國68 年與弟弟共同創業,起初是作活版印刷,最活絡時擁有5 台活版印刷機,包括兄弟倆夫妻檔在內,全廠曾經一度共有檢字師傅1 位、排版師傅2 位及機台坐車工人5 位。

  後來電腦平版印刷的興起,畢竟平版印刷和電腦排版的結合便宜又快速,活版理應沒有競爭力,因而於民國73 年順應潮流轉型,分批漸次購置日本二色及三色中古平版印刷機各一台,原活版鉛字論斤稱重賣給鑄字行,舊的機器不值錢沒人要,當破銅爛鐵處理還要貼錢請人拆除運
走。平版印刷機印製速度快,兄弟商量後,弟弟夫妻倆回銅鑼老家照顧年邁父母,留吳盛鈞獨自孤軍繼續奮鬥,回憶起當年活版印刷的盛況,
不禁令人不勝唏噓!

 台灣印刷業現在毛利只剩5%,已是弱勢產業,作印刷這一行發生文字或排版上的錯誤是很難避免的,猶記得剛開始作平版印刷接單印製成品錯誤,景氣好印錯時業主還會提供紙張,因此重印二次尚有賺頭,現在經濟不景氣,對於獨資的印刷行簡直是殺戮戰場,不僅要自行吸收紙張費用,而且只要錯誤重印一次就會虧錢。  由於礙於設備落後最多只能印製三色油墨的關係,目前「天亨印刷」業務以製作報表、文宣、信封之類為大宗,目前接單類型大多作同行的代工,承接臺大醫院各種報表等,沒有再聘雇師傅,吳先生自己加上夫人兩人也已綽綽有餘。

 



▎力圖振興印刷職業工會

  今日的活版印刷已難再有昔日榮景,在日裕印刷的隔壁是台北市印刷業職業工會的會址,今年正逢成立70 週年慶,還擬擴大舉辦聚餐摸彩等慶祝活動。林金仁正是現任理事長,也是現任台灣活版印刷文化保存協會常務理事及台北市總工會理事。  
       印刷業職業工會以前會員曾經達到1 萬多人,後來類似工會越來越多,使得會員人數漸漸流失,最糟的時候只剩下300 多人,林金仁自民國91 年接任理事長後,力圖改革會務,加強會員福利,會員人數穩定回 至今已有千人,連續11 年被台北市政府遴選為優良工會。有趣的是採訪當天,觸摸他們剛出版的第64 期會訊,手摸感覺不出淡淡浮凸的觸感,應該是順應潮採用平版印刷的吧!
  現行職業工會章程中明文規定理事、監事任期為4 年,連選得連任之。但理事長連選得以連任一次為限。林金仁於民國100 年榮任改制後的第一任理事長,接著連第二任按規定於民國108 年屆滿不能再候選第三任理事長,但他無法割捨10 幾年長期以來對工會付出的感情,卸任後希望除了榮譽理事長名譽之外能夠兼任秘書,甘願繼續留在工會為會員効力。

▎活版印刷博物館的夢想

        行政院自從成立文化部之後, 對於文化創意產業推動不遺餘力,這幾年來文創會、台北市文化局、新北市文化局常邀請工會參加舉辦活版印刷個展活動, 也接受民視新聞、蘋果日報、中央研究院、活版印刷文化保存協會、朝陽科技大學等的採訪報導,去年萬華社區大學公民素養講座,也請林金仁談「艋舺活版印刷過去與現在」。
  林金仁帶領我們到「日裕印刷」地下室去參觀,有點像是防空洞改裝也不為過,因為地下室約僅1坪大,從窄小65 公分的樓梯走下去,還要小心頭部不被碰撞,室內只能1 人容身的走道兩旁擺著前後數排有拉門式軌道移動的鉛字架,讓人看了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這些是他多年努力蒐集保存的,個人想用職業工會的名義捐出去,因為他從最近幾次的展場經驗中體會到,這些舊古董印刷機器非常笨重,來往搬運非常辛苦,且活版的鉛字、銅模都很脆弱,每次佈展、撤展都會損失一些,因此希望有固定場所作印刷博物館,不要再東搬西遷作短期性展覽。
  新北市文化局非常積極願意協助林金仁設館,但是當年活版印刷的盛況所在是台北萬華地區,因此儘可能將「活版印刷工藝博物館」設立在萬華,初步面積有30 坪左右足矣,他覺得剝皮寮或西本願寺若能設為場館是最理想的,期望台北市文化局能重視在地黃昏產業保存,讓後人得以重回舊時代活版印刷產業的歷史樣貌。
 

<↑回目錄>

 

    活動搶先報
  【城市野菜食光】

因應氣候變遷城市生態新主張 打造生態小田園

都市農夫正夯,萬華社區大學揪你一起來種菜!
本次課程將帶領學員在龍山國中的校園內一起打造城市野菜園,認識台灣本土原生植物,種出美味野菜。野菜除了美味外,也是適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明日之星呢!讓我們一起成為認識氣候變遷,種出美味野菜,成為食尚都市生態農夫!

一、課程期間:106/5/17-6/29 (共17堂)
二、招生對象:對氣候變遷、環境生態與都市農耕有興趣,且有意願持續維護生態野菜園者。
三、收費方式:
1.免學分費,酌收報證金1000元(第二堂起缺席4堂以上者,即不退還)、
2.
團險費100元;
3.新生加收報名費200元與製證費100元。
四、洽詢專線:
02-23064267*12林小姐 *23林小姐
五、上課地點:
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龍山校區)
(臺北市萬華區南寧路46號)
六、預計招收名額:30人

<↑回目錄>

【2017艋舺音樂祭】樂戀艋舺
樂戀艋舺
情歌,是永不退流行的音樂主題。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情歌傳唱;每個人,也可能有屬於自己的情歌所串起的人生故事;有的情歌,跨越時間而流傳成經典。
嘿!哪一首是屬於你的情歌?讓我們一起進入用音樂所串起─你的、我的、時代的─情歌故事!

地點:龍山文創B2展演廳(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145)

主辦單位: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艋舺龍山文創B2

<↑回目錄>

【大手牽小手留住生活的聲音】暑期營隊

聲音是能夠完整呈現並記錄『當下』一項很好的媒介,而聲音地景/聲音景觀便是透過聲音這項獨特的介質,來傳達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氛圍,更可以記錄下地方常民的文化特色以及當代的文化記憶。

讓我們一起透過紀錄在地的聲音,彼此分享、了解、探索並觀察萬華的聲音地圖,勾勒出現在與過去的、不同世代的萬華!也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聲音的錄製與剪輯,產出屬於兩代之間的萬華好聲音!

一、活動時間:106年7月10、12、14、17、19、21日,9:00~17:30

二、上課地點: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臺北市龍山國中
三、課程師資:黃適上老師(萬華在地文史工作者)、
                        陳德君老師(萬華在地文史工作者、萬華社區小學負責人)、
                        鄭美里老師(萬華社區大學電影與文學教師)、
                        蕭芸安老師(自由音樂創作人)

四、參與對象:12~23歲以下之青年族、55歲以上樂齡族
五、報名時間:即日起至7/3(一)
六、活動聯絡人: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 林小姐 電話:(02)2306-4267分機2
3


<↑回目錄>

 
  「餐廳招牌菜輕鬆上桌」學習心得

文、圖/林曼雯

  說起來會報名吳老師這堂課,可是社大辦公室的口碑推薦!我雖30 有幾,但與烹飪實在緣淺,嫁做人婦後,也沒像長輩說的──走進廚房自然而然就會了。因此決定報名社區大學的課程,積極一點朝煮婦之路邁進。雖然只上了六堂課,但我已經獲益匪淺,增加不少信心。

  吳老師除了以自身實務經驗教導學生,也邀請章老師指導科學概念,殺青、熟成、梅納、焦糖化這幾個廚房裡的專有名詞,總是可以靈活運用在各項食材的處理上。例如:先將米飯或蔬果的表面殺青以避免氧化、增加後續烹調的容易度;利用肉類對溫度與速度的不同反應控制熟成程度;用梅納反應產生的香味來判斷肉的加熱程度是否足夠;了解糖份在高溫下會產生焦糖化反應,在烹調時多一些些火力、多一些些時間,來達成更進一步的甘中帶苦的美味……

  不過這四個名詞的道理不容易參透,所以我會在上課時觀察老師怎麼準備材料?蔥薑蒜怎麼切?調味料何時下?什麼是豬肉逆紋、雞胸肉順紋?海鮮怎麼處理?用什麼醃料?如果產生腥味可以怎麼補救?除了課堂上老師教學的菜色之外,老師也歡迎同學發問,將自己在家做菜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對我這廚房新手來說,簡直如有神助,短短的三個月間,幾乎每餐的四菜一湯都快要不是問題了,雖然偶而還是會遇到瓶頸!

  同學之間的互動也是課堂上豐富收獲的來源。在課堂上我認識了幾位也非常喜愛做菜的同學,大家帶著對親手做出美食的熱情前來,認真聽講看老師示範;而在自己動手練習時,會依現有的材料稍微加上自己的創意變化;也經常在課後拍照菜色,分享到Line 的群組中。看到同學認真的練習,自然也激勵了我繼續努力的決心!來到社區大學,我樂在課程中,也對台北市有這樣完善課程與環境心存感激。我會在煮婦之路上繼續努力,希望有天可以隨心所欲、廚藝精進!

<↑回目錄>

   

   
    線上學習  
  本土小麥練習曲

張雅雲 老師

台灣可以種小麥嗎?
本土小麥到底種在哪些地方?
種好的本土小麥可以做成哪些產品呢?
又為什麼要支持本土小麥?
彰化有一個小小小的麵包坊在2007年從一公頃的麥田契作,到2016年已來到五百公頃的契作,這個看似麥田狂想的行動,如何一點一滴累積出台灣餵養自己的在地實力。
一條麵包從產地餐桌走過哪些生產勞動風景,一起來聽本土小麥練習曲。

線上學習影片:


<↑回目錄>